在手机支付、在线挂号成为日常的今天,APEC成员经济体的老人们正面临一道 “数字鸿沟”。从北京胡同里不会扫码乘车的大爷,到东京街头看不懂电子菜单的奶奶,数字经济的便利背后,藏着老年群体的诸多困扰。

对老年人来说,智能手机不像年轻人手里的 “玩具”,更像需要破解的 “密码箱”。在中国,近八成老人因为看不懂复杂界面放弃使用智能设备;日本老人用政务 APP 时,四成人卡在汉字输入这一步;韩国 65 岁以上人群里,能独立用手机付款的还不到四成。
更麻烦的是技术更新太快。刚学会用微信,又冒出短视频;好不容易弄懂扫码支付,刷脸支付又来了。澳大利亚的调查显示,记忆力下降让很多老人记不住密码,光是登录环节就把 30% 的人挡在门外。

不是有了手机就能融入数字世界。在印尼偏远岛屿,一半以上的老人连手机信号都不稳定;菲律宾六成人用的是子女淘汰的旧手机,很多新 APP 根本装不了;美国一些银行 APP 的字体小得像蚂蚁,70 岁以上用户操作失误率高达 37%。
城乡差距更明显:中国城市老人互联网普及率 68%,农村只有 32%。疫情期间,这种差距让很多老人犯了难。墨西哥农村的老人因为不会在线预约,疫苗接种率比城里人低了 41 个百分点;澳大利亚虽然 97% 的地方都通了宽带,但近四成老人因为没人教,设备只能当摆设。
数字世界里的 “陷阱” 对老人更 “友好”。在中国,每 5 个老年网民就有 1 个被骗过,很多人栽在 “免费领红包” 的圈套里;泰国老人遭遇虚假理财 APP 诈骗的概率,是年轻人的 3 倍多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隐私安全。加拿大一款健康 APP 因为保护不力,导致大量老人病历泄露;日本的招聘网站更 “过分”,通过算法筛选时,60 岁以上求职者获得面试的机会,比年轻人少了三分之二。

现在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力量还太弱。APEC成员经济体里,只有不到一半设有专门的老年数字培训班,而且 76% 的培训班都开在城里。中国的 “银龄计划” 覆盖了 15% 的农村老人,但剩下的 85% 还是没人管。
家里的支持也在减少。韩国双职工家庭里,58% 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技术指导,买了智能设备却用不起来的占 41%。有趣的是,新加坡用方言教老人学技术,参与率能达到 78%,而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因为教材没有本土语言版本,培训班几乎没人去。
融不进数字生活,日子会过得更难。马来西亚老人因为不会用电子优惠券,日常开销比年轻人多 12%;想找份工作补贴家用,60 岁以上的人通过网络找工作的成功率,比年轻人低一大半。
更糟的是社交圈变小了。日本调查发现,70% 的老人因为不会线上社交,朋友越来越少,独居老人还容易变得抑郁。
其实,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好办法:日本规定政府网站字体不能小于 14 号,中国社区里开起了 “手机培训班”,澳大利亚设立了老年数字安全热线。只要多些贴心设计、耐心指导,老人们也能共享数字时代的便利。毕竟,让每个人都不被时代落下,才是真正的进步。
